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美丽柘城

历史 柘城文化

发布日期:2021年03月12日 14:31:23来源:阅读:字体大小:[ 大 ] [ 小 ]

吴起台

 

吴起台位于县城东15公里起台镇人民政府驻地。该村有一土丘,高3尺余,是春秋时魏国大将吴起东征时的点将台。旧县志载:“吴起台,城东三十里,上有起台寺,相传为吴起行兵处。”据传在战国时期,魏国大将吴起率兵东征伐齐,在此安营扎寨。齐派无盐娘娘带兵迎战,正在两军对垒之时,忽报吴母病故。按当时礼仪,吴起理应回家治丧,但他以国事为重,急令筑台祭奠老母。随后,他身穿白甲,腰束麻缕,乘坐白龙战马前去杀敌,一战大捷,凯旋而归。吴起死后,当地人们敬其忠孝双全之义举,建庙塑像祭祀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该庙改为“吴起台寺”,亦称吴起台。明清时期,吴起台寺规模庞大,建筑风格独特,寺内住有僧人数十名,常年香烟缭绕,钟声不断。院内松柏林立,风景幽雅,是我县古代的风景名胜之一。可惜该寺院在解放后被毁,现寺址存有残碑碎瓦。

 

 

 

升仙台

 

 

    升仙台又称老君堂遗址,位于城北13公里的远襄镇老君堂村东。该遗址现有一大土丘。相传,道教始祖老君李耳曾在此讲学传道,随后腾云驾雾而去,故名升仙台。清光绪版《柘城县志》记载:“升仙台,城北二十里,相传老子讲道于此,上有白云寺。”升仙台原高大如山,夯土筑台。后在台上建老君庙数10间,建设规模宏达,建筑风格独特,院内松柏林立,是当时柘城县城以北的一处胜景,被列为柘城县“七台八景”之一。可惜此台在文革时被毁,现为一片废地。
    升仙台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划定了保护范围,当地群众自发重建老君祠堂,敬仰老子之风,日趋兴盛。

 

明皇台

 

明皇台位于县城东南12.5公里的洪恩乡明台寺村。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演兵,后人筑台建寺留念。因玄宗谥号明皇帝,故曰明皇台寺,简称明皇台。旧县志载:“明皇台,城东南三十里,上有寺,相传唐玄宗驻军处。”该台高于周围地表1米,南北长80米、东西宽60米。台上原有庙宇数十间,占地100亩,僧人数十名,院内苍松翠柏林立,是这一带较为有名的寺院。寺院建筑现已不复存在,但有关明皇台的传说却依然在民间流传。现在,当地群众自发筹款,在明皇台旧址上建造了庙宇,每逢庙会,便招来周边乡(镇)的商人到此赶会,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。
    古人有诗咏明皇台云:
    桃李枝秾二月天,蹊花邀我寺门前。

高僧习静空潭曲,野客徐行落日边。
    鸟啭松间千语巧,月升塔顶一轮圆。

   童颜可驻参仙诀,药灶烧丹火正燃。

歇鹤台

 

歇鹤台位于旧城内。相传老子乘鹤空游时曾在此歇息,故称歇鹤台,即现在的锦鸡园。《柘城县志》对歇鹤台的记载不多,只留下古诗二首,其中王培有诗云:
    城北新秋水色空,青蒲丛畔数茎红。
    净香生出游人旷,鱼戏东南叶叶风。


    仙人骑鹤几年来,城上空留吊古台。
    祗为登临高士少,年年风月碧荷开。

青岗台

 

 

青岗台又叫青龙寺,是古代民间祈雨祭祀老龙王的庙宇。该台位于县城东15公里胡襄镇老龙崮堆村。相传夏朝寒浞之子再,曾在此筑高台,称弄闹台。后在台上建老龙寺,敬龙王爷。每逢古会或干旱,万民焚香,常有青蛇出洞,传为青龙下凡救济万民,故名青龙寺。旧县志载:“青岗台在城东三十里,高四丈余,上有寺。”原寺院建在高台上,上有房屋数十间,前后三节大院,建设规模较大,院内苍松翠柏林立。建国初期寺院被毁,现存遗址上是广阔的田地。当地村民自发在遗址上建有小庙3间。

楚王台

 

 

县城西北12.5公里,慈圣镇后台村与韩相鲁之间有一土丘,为楚王台。相传楚汉相争时,项羽曾在此筑台观演兵马,故名楚王台。旧县志载:“楚王台,城西北二十五里。相传项羽筑之演马,故名。”
    古人有诗咏楚王台曰:
    我爱楚台月,清光知几许

娟娟分外明,户户闻砧杵。

凤凰台

 

    凤凰台又称宝台庙,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伯岗乡北王庄村。传说每逢庙会即有众多锦衣少女前来朝香,惊动凤凰翩翩飞来,与之媲美,故曰凤凰台。旧县志载:“凤凰台在城西三十五里,上有庙,亦名宝台。台高四、五丈,遥望巍然耸峙,钟声佛火,自昔称盛。”可见古时凤凰台规模之大,香火之盛。文革期间寺院被毁,庙址被挖,现仅存直径约10余米、高5米的台面,上有两间群众自发建造的庙宇。
    近年来,伯岗乡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经济,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宝台庙庙会,引来当地和邻县商人进行商品贸易,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。

柘沟春水

 

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汉柘县以邑有柘沟也。”《柘城旧志》载:“柘沟春水在旧城内,环朱襄王庙流。”庙址在今北关大街中段农业局家属院附近。据考证,柘沟是旧城内一条两岸长满柘树的水沟,其走向为西北至东南。秦时,我县由此命名“柘县”。柘树在旧城内慢慢绝迹后,两岸载上垂柳。据传,柘沟春水常年清澈,每到春天,两岸绿柳成荫,水上燕舞鸥游,群鱼戏逐。青蒲白草,竞相争茂。当此阳春烟景,历任知县多来此设宴畅饮,观景娱乐,许多文人学士,更是把酒临风,留下千古绝唱。

    清代窦克让有诗曰:
    柘沟春水柳如烟,四面堤高积翠莲。
    每向城头频极目,半篙新绿打鱼船。

    清代窦玉奎有诗云:
    鱼戏晴波燕掠滩,桃花簇簇柳团团。
    画船箫鼓喧春昼,尽道朱襄第一观。
    可见,柘沟春水确实是我县古代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白塔晓钟

 

 

据考,白塔寺在今祥和巷中段路北处。《河南通志》载:“昔在旧城县东。宋朝大观四年(公元1111年),僧会郎(僧会为一县掌管佛教的官员;郎为其姓。)于旧城东南角建寺院。寺内建一塔,塔身皆白釉砖,塔顶为八角彩色琉璃瓦,名白塔,寺随塔名,称白塔寺。寺内悬一巨钟,僧人晨起击之,声传全城,万家皆晓,故有白塔晓钟之景观。

    清人窦玉奎有诗赞曰:
    巍然白塔傍高城,插汉冲霄照眼明。
    忽闻钟声寝晓出,万家尘梦一时清。

牛头雪霁

 

 

县城北7.5公里处有牛城集,村里有一土丘,古为磨盘山。传说每当数九隆冬,大雪封门,常有两只金牛到此嬉戏追逐,进行角斗,故改名牛头山。每当大雪初霁,银装素裹,四方豪富,踏银踩玉,牵着自家耕牛到此角斗,赏雪玩景,热闹非凡。故牛头雪霁为柘城八景之一,“牛城”之名亦源于此。

    清代窦玉奎有诗曰:
    牛头城畔独盘桓,怀古情深带雪观。
    王立冈恋新霁后,无边风月射人寒。

砖桥古渡

 

 

砖桥古渡位于陈青集镇砖桥集村,古称小南集,为蒋河、废黄河与惠济河交汇之处,每到夏季洪流滚滚,奔腾入鹿。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柘城县水流中枢之一。因河宽水大,两岸居民虽然只有一水之隔,竟如相隔千里,无法往来。历代人们盼望有桥相通,但此处曾数次修筑砖桥,都先后被洪水吞噬。修了毁,毁了修,砖桥集之名,便随桥而生。一年夏天,暴雨连日,大水冲翻小桥,只剩下三个砖墩,然而深夜却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倒骑毛驴,踩着三个砖墩过河,悠然到了北岸。那老汉回首望着湍急的河水,手举赶驴鞭,向河中划了三划,转瞬之间便有一座砖桥飞架两岸。次日清晨雨过天晴,人们一早起来,忽然发现一座青砖大桥屹立于河上,宽大结实,似彩虹飞架两岸,如长龙伏卧河面。大桥两头一对精美的石狮隔河向背,安详蹲卧,器宇不凡。人们惊呼不已,奔走相告。从此,小南集便更名为砖桥集。据说这位老者便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,于是便有“桥断河宽洪水翻,张果老骑驴过三砖”的传说。神话传说无考,但柘城八景之一的砖桥古渡颇有诗情画意,值得一览。
    据《柘城县志》记载: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1773年),宋姓“重修宋家屯(遗址尚存)砖桥五孔。”此座五孔砖桥沟通柘鹿古道,是为行车赶路之用,近看宽大结实,敦厚耐压;远看紧贴水面,玲珑俊巧,一小拱一小拱连绵而成,曲折别致,似长龙彩虹伏卧河面。据说桥两头各有一对精美的石狮子,隔河相背,蹲卧安详。岸边的垂柳,用她那纤细的枝条轻柔地抚弄着温柔的河水,微风一吹,水面轻轻地荡起细细的涟漪。绿水搅动着桥影,桥洞撷藏着蓝天,相映成画,绕有情趣。每逢明朗的月夜,人行桥上,犹如碧波踏浪。圆月的倒影叠印在桥边细碎的波纹里,忽园忽缺,若即若离。桥两边的水里好象撒了一河的碎银,闪闪烁烁,扑朔迷离。置身于砖桥古渡,令人心旷神怡。古人有诗云:“野水驾长虹,林禽喧名渡。为问行路人,津梁复何处。”
    清代窦玉奎有诗云:
    波涛汹涌正漫漫,游子空悲行路难。
    赖有砖桥横古渡,时骑瘦马看安澜。

如今,一桥飞架南北,神话变成了现实。砖桥水闸横卧河面,风雨吹不倒,洪水淹不没,激流冲不跨。洪涝之际,闸门升起,波浪翻滚,奔汇大海,河岸安然无恙。

心闷暮鼓

 

 

县城西5公里处有心闷寺。相传,上古时候该处为某部落酋长之地。酋长死,后人筑寺纪念,名曰肇庆寺。安史之乱期间,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围攻睢阳,久攻不克。睢阳城下大小400余战,城内粮草用尽,致使城内军民“箩雀掘鼠”充饥。守城主将张巡派遣大将南霁云求援告急。唐肃宗派河南节度使张镐从陈州率兵救援,夜宿于肇庆寺,难以入睡,夜梦恶僧持刀杀贼。翌日与贼兵大战于柘境,大败之。败退途中闻报睢阳城池被破,守将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为贼所杀,心情十分郁闷,便改其城为“心闷城”,其寺为“心闷寺”,以抒己怀。后人有诗曰:“闻道妖氛已破城,丹心愁闷一时生。可怜竟夜难成寐,暮鼓犹存战鼓声。”故有心闷暮鼓之说。

    古人又有诗曰:
    极目望旌旗,终霄不成寐。
    城头暮鼓催,缥缈天戈坠。

远襄晴岚

 

 

县城北15公里处有远襄集,为远襄镇人民政府所在地。相传,西周伯封舜之后裔远襄王于此,故得村名。远襄王酷爱奇花异草,在庭院前后广植花木。每当雨后天晴之时,百花斗艳,芳香四溢,引来蜂蝶翩翩起舞,煞是好看。每当此时,远襄王即邀朋请友,来此赏花,远襄之名便由此而来。
    清代窦玉奎有诗云:
    兴来何处觅芬芳,景物清悠说远襄。
    最是雨后晴色好,风吹十里百花香。

霸岗烟柳

 

 

   伯岗集南门里有一土丘,相传为楚霸王屯兵点将之处。该土丘高约4米,椭圆型,东西长9米,南北长5米。土丘上长满槐树,土层中夹杂着唐代以前的残砖、残瓦等,四周为农户房舍,附近农户在土丘曾附近发现汉代陶坛等文物。据传楚汉相争时,项羽兵败,退军霸岗。汉军追急,在楚军无计御敌之时,忽然刮起暴风,风吹柳絮,满天飞舞,如烟如雾,障人耳目,双方无法交锋。汉军只得鸣锣息鼓,楚军幸免一场惨败,故得霸岗烟柳之说。
    清代夏丽亭(邑人)有诗云:
    八千弟子不还乡,逐鹿伊谁佐霸王?
    绝代雄图随逝水。只余烟柳满高冈。
    清代窦玉奎有诗咏楚霸王项羽云:
    力拔山兮气自扬,英雄空自悲夭亡。
    至今烟柳犹余恨,风雨潇潇泣数行。

楚台望月

 

 

该台与楚王台为一处景观,位于县城西北12.5公里,即慈圣镇所辖韩相鲁与后台之间的土丘。据传此丘为楚霸王项羽驻军点兵之台,名曰楚台,又称楚王台。据传,西汉王昭君(湖北省兴山县宝坪村人)在去北国和藩时途经此台,月夜登台焚香。时值秋风萧瑟,月光如银,无限乡思,萦纡于怀。于是,楚台望月的故事便流传至今。
    清代夏丽亭(邑人)有诗云:
    登临犹认楚王台,无复当年歌舞来。
    明月不知人已去,蟾宫依旧傍云开。
    清代窦玉奎咏楚霸王项羽云:
    四面高声演楚歌,月明清夜影婆娑。
    我来凭吊高台上,把酒临风唤奈何。

 


编辑:admin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