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南商丘柘城县,金黄的麦浪与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交织成独特的风景。张晓光的人生,便在这麦香与电流声中,演绎着跨越三代的家风传承故事。
1976年,张晓光出生在柘城一个普通职工家庭。那时,他的父亲张永修和母亲李翠兰都是柘城县粮食局的职工。张晓光的童年记忆,总是围绕着粮食局的大院。每天清晨,天还未亮透,父母就已匆匆出门,只留下桌上温热的馒头和咸菜。院子里堆放着等待检验和储存的粮食,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麦香,偶尔还夹杂着些许潮湿的味道。
张永修负责粮库的日常管理,手里的那串钥匙,不仅是打开粮库大门的工具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柘城的夏季,暴雨说来就来。有一年夏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县城。张永修得知消息后,顾不上家里被雨水漫灌的院子,第一时间冲向粮库。雨水顺着他的头发、脸颊不停地流淌,他全然不顾,扛着门板,带领同事们奋力阻挡不断上涨的雨水。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,在泥水中浸泡了整整一夜,他的腿脚浮肿得连鞋子都脱不下来,但粮库里的粮食却完好无损。第二天,当同事们劝他回家休息时,他只是摆摆手,又投入到粮食的清点和整理工作中。
母亲李翠兰在粮食局负责验粮工作,这份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责任重大。她总是带着专业的工具,踩着木梯,穿梭在一个个粮仓之间。每一袋粮食,她都要仔细查看、检验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有一次,一个粮贩子为了谋取私利,在麻袋夹层中掺沙子。李翠兰在检验时,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,发现了异样。粮贩子见事情败露,趁人不注意,偷偷往她兜里塞钱,试图让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李翠兰毫不犹豫地当场拒绝,并攥着钱追到单位财务科,将事情的经过如实汇报。她义正言辞地说:“这些粮食是乡亲们的血汗,我可不能昧良心。”这件事在粮食局传开后,再也没有人敢在李翠兰面前动歪心思。
父母的言传身教,像春雨般滋润着张晓光的心田。1991年7月,高中毕业后的张晓光,带着父母的嘱托,踏上了工作岗位。初入社会的他,谨记父母“踏实做事,清白做人”的教诲。在工作中,他从最基层的农电岗位做起,不怕苦、不怕累,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同事请教。他的努力和认真,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。
2002年7月,对于张晓光来说,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这一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入党那天,母亲李翠兰从樟木箱底翻出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那是她当年在粮食局工作时的工装。“你爸说过,党徽比粮食还金贵。”母亲摩挲着衣襟上的补丁,语重心长地对张晓光说。张晓光郑重地将党徽别在胸前,那一刻,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。
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日子里,张晓光始终带着父母的“粮囤精神”。深夜,当城市陷入沉睡,他却在抢修线路的现场,与同事们一起争分夺秒地恢复供电;暴雨天,别人都往家里跑,他却迎着风雨前往供电所,与抢修人员并肩作战。面对供应商的宴请和各种利益诱惑,他总是笑着婉拒:“我家的家规,吃了别人的饭,脊梁就挺不直了。”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坚守。
2023年3月,张晓光被任命为国网柘城县供电公司办公室(党委办公室)主任兼支部书记。新的岗位,意味着更大的责任。他深知,自己不仅要做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,更要带好团队,传承优良的作风和家风。他经常和大家分享父母在粮食局工作时的故事,讲述那些关于责任、廉洁和奉献的点点滴滴。他要求办公室成员以老一辈粮食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,在文件审核、材料撰写等工作中,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。遇到复杂棘手的问题时,他也会鼓励大家像父母当年守护粮库那样,迎难而上,绝不退缩。
岁月在青石粮囤上刻下斑驳痕迹,却让家风愈发清晰。每当夕阳为柘城的电力铁塔镀上金边,张晓光站在办公室窗前,望着远方延伸的银线,总会想起父亲守粮库的雨夜、母亲验粮时的坚定目光。那些融入血脉的精神,早已从守护一方粮囤,化作点亮万家灯火的信念。
当柘城的麦浪再次翻涌,电力线路在阳光下泛着银辉,张晓光一家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体的生命轨迹。那些从粮囤里生长出的正直与坚守,在电流的脉动中焕发新生,化作无数人心中的灯塔。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密码,更是千万个普通家庭汇聚成的时代洪流,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光明的方向奔涌向前。(文:国网柘城县供电公司 办公室 张晓光)
编辑:文明办